一、总体目标与适用范围
- 目标:对园区内所有可能引起人员伤亡、重大财产损失或环境/社会影响的风险源进行识别、定性/定量评估、分级登记并实施分级管控,形成动态风险台账并纳入应急与监管体系。
- 适用对象:入园企业的重大危险源、储存与装置、危险化学品库存、关键输送管线、危废场所、集中危险作业区、可能发生连锁/多点事故的区域等。
二、风险识别要点(要全面)
- 物质类:危险化学品名称、CAS、SDS、物相、最大/常备库存量、闪点、LEL/UEL、毒性、氧化性、腐蚀性、易自反应性等。
- 装置/工序类:工艺描述、操作温压、关键设备(反应釜、换热器、压缩机)、是否存在过热、失控、放热连锁、储运模式。
- 设施类:压力容器、储罐、储罐区、液化气罐、泵站、气体管网、消防供水、电气防爆等级、防泄漏二次防护。
- 外部/环境类:风向、邻近敏感目标(居住区、学校、医院)、地形、道路与运输风险、火源与雷击风险。
- 人为与管理类:作业班次、值守制度、许可证制度、培训与资质、检维修制度、历史事故/隐患记录。
- 连锁效应:相邻设施间热辐射、冲击波、毒云扩散的可能性(多点、多源连锁)。
三、风险分级原则(建议采用“后果×发生可能性”矩阵)
-
后果(C)按影响范围和严重性评分(建议1–5): 1 = 轻微(少量人员受轻伤、局部泄漏、可现场处置)
2 = 有害(多名人员需医疗、短时局部污染、有限停产)
3 = 严重(重伤或少量死亡、明显环境污染、局部撤离、经济损失较大)
4 = 危急(多人死亡/重大环境破坏、大片撤离、长期停产)
5 = 灾难级(大量死亡/长期不可逆生态损害/重大社会影响) -
可能性(L)按发生频率或工况易发程度评分(建议1–5): 1 = 极不可能(多年内几乎不发生)
2 = 很少(偶发)
3 = 可能(有历史类似事件或存在多种致因)
4 = 经常(工况复杂、易触发)
5 = 必然/持续(高风险失控可能性大) -
风险得分 = C × L(范围1–25)。按得分分级建议:
- 高风险(红色):16–25 → 需立即措施(停产或限产+工程整改+应急联动),纳入重点监管与重大隐患整改清单。
- 中等风险(橙色/黄色):6–15 → 在限期内必须完成工程或管理改进并开展风险缓解验证。
- 低风险(绿色):1–5 → 日常管理与常规监测,定期复核。
四、登记表字段(每条风险作为一条记录)
- 基本信息:风险ID、企业名称、厂区/坐标、设施名称、登记日期、责任人(企业)、监管联系人(园区)。
- 风险描述:危害源类型(物质/装置/工序/管线/外部)、简要情景描述(例如“储罐区X 某高闪点溶剂泄漏并形成蒸气云遇火引燃”)。
- 关键参数:主要危险物质(含CAS)、最大库存量、常备库存、物相、温压、闪点、LEL/UEL、毒性指标(GHS、IDLH)等。
- 后果评估:人员伤亡估计(预估死亡/重伤人数)、环境影响区域、经济影响、社会影响(是否需撤离)等。
- 可能性评估:评分与理由(历史事件、工艺缺陷、操作频度)。
- 风险等级与评分:后果分、可能性分、综合分、风险等级(高/中/低)。
- 现有控制措施:工程控制、管理控制、PPE、监测报警、维护制度、应急资源。
- 残余风险与接受性:是否可接受(Y/N)、若不可接受需采取的整改措施与期限(责任部门、完成时限)。
- 处置状态:整改计划、完成情况、复核人及复核时间。
- 备注与附件:SDS、评估报告、模拟结果(泄漏/爆炸/毒云模型)、现场图片、历史隐患记录。
五、技术评估方法与工具
- 定性:HAZID、What-if、Checklist 法用于初筛与识别。
- 半定量/定量:HAZOP(工艺流程)、Bow-tie(事件路径与保护层分析)、LOPA(保护层有效性定量化)、QRA(定量风险评估,用于高风险或敏感区)、FT/ETA(故障树/事件树)用于深入分析。
- 后果模型:毒云扩散(AERMOD、SCREEN、PHAST等)、闪燃/蒸气云爆炸、爆炸过压/热辐射距离计算,用于确定影响范围和设定安全距离。
- 数据来源:SDS、工艺流程图(P&ID)、历史运行/事故数据、现场检测结果、气象与地形资料。
六、登记与认定流程(建议流程)
- 企业提交:风险自评表 + 支撑文件(SDS、工艺说明、P&ID、历史隐患整改记录、初步后果分析)向园区安全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或变更。
- 初筛:园区安全管理部门按初筛清单(库存阈值、物质危险性、邻近敏感对象)确定需开展深入评估的风险项。
- 技术评估:对高风险/疑难项由资质评估机构或园区技术组按HAZOP/LOPA/QRA等开展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。
- 认定会议:园区组织安全评审委员会(含监管、技术、应急、环保代表)对评估结论、风险等级与控制措施进行审定并下发风险登记编号与管理建议。
- 登记与发布:符合条件的风险项列入园区风险台账,形成GIS分布图与应急联动台账;对重大风险向周边管理部门或公众按要求通报。
- 整改与复核: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,提交报告并接受现场复核;复核合格更新登记信息并调整等级。
- 动态更新:发生工艺变更、库存变化、事故或重大整改时须重新评估并更新登记记录;定期(建议年度或半年度)复核全部台账。
七、分级管控与监管措施(按风险等级)
- 高风险(得分16–25):
- 强制限量存量、限期优化工艺或替代高危物质;
- 必须采取工程级防护(双重阀门、泄压装置、惰性化、自动切断);
- 必须纳入园区应急联动演练、设专人24/7监控、定期第三方审核;
- 如残余风险不可接受,则暂停或限制生产直至整改完成。
- 中等风险(6–15):
- 按整改计划改进工程/管理措施,增强检测与培训,半年/年度复评;
- 实施LOPA或局部QRA以验证保护层足够性。
- 低风险(1–5):
- 常规管控(台账、标签、常规检测、年度复核),风险监测频率可适度降低。
八、与应急管理和规划的对接
- 风险登记结果用于制定园区总体应急预案、分区应急分工、物资配置(解毒剂、吸收剂、专用扑救设备)和撤离方案。
- 对高风险点需开展情景演练(桌面+现场),并将影响半径用于周边敏感目标的防护与告知。
- 建立事故后的信息上报与社会沟通机制。
九、信息化与可视化管理
- 建议建立电子化风险台账(含GIS坐标、档案附件、整改进度、实时监测接口),实现风险动态展示、报警联动、月/季报表与KPI(整改率、复评通过率、事故频率等)。
- 接入实时检测(烟雾、可燃气、有毒气、液位、温压)数据以自动触发风险条目动态升级。
十、职责与能力要求
- 园区安全部门:负责台账管理、组织评估资源、认定与监管、应急统筹。
- 企业主体:负责风险识别、评估资料提交、整改落实、日常监控与隐患上报。
- 第三方评估机构:需具备相应资质与化工安全评估经验,负责开展技术性评估与模型计算。
- 应急与公安/环保等部门:参与认定、应急联动与外部风险沟通。
十一、常见示例(用于判别是否入重大登记)
- 储存常压可燃液体单罐量 > 若干吨且邻近居住区 → 进入深入评估;(具体阈值按园区规则设定)
- 有毒气体(如HCN、Cl2)最大库存或管网接入 → 必纳入重大危险源登记并做毒云模拟。
- 多家企业密集存储相容物质,可能发生连锁爆炸/热辐射 → 必须开展连锁效应QRA并列入重点台账。
十二、实施注意事项与建议
- 采用证据导向:所有判定最好有SDS/物性数据、工艺文件或模型支撑;对数据缺失项采用保守分类并要求补充实验或检测。
- 分级要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:对高风险优先工程措施,对中低风险加强管理措施与监测。
- 保持透明与信息共享:对会影响周边公众的重大风险,按照法律法规做好公告与应急沟通准备。
- 建议制定园区统一的“风险登记认定细则/分级标准”,明确阈值、评分细则与审批时限,避免主观随意性。


